两会闭幕 | 航天声音!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两会期间,航天科工代表委员围绕新基建、科技创新、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工作者待遇、公共卫生等话题的提案议案备受人民网、新华网、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中央媒体高度关注。
航天科工代表委员是如何提案的?航小科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高红卫代表:
"新基建"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码”上看全文
将航天技术应用于“新基建”,服务国计民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疫情下履职的最大感受和心得。他表示,工业互联网和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将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高红卫认为,产业治理的本质是调整产业领域之间和产业领域内部的生产关系,其最终目标是形成以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和高效率、低成本为主要特点的新产业形态。在高红卫看来,新基建应按照“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原则展开,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参与建设,多数企业应积极利用新基建形成的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转型,搭上数字经济的“高速列车”。
董胜波委员:
加速5G等先进技术发展势在必行
“疫情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无接触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发展线上经济,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发展,势在必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提出这一观点。
以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建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改变着社会治理、生产制造、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这其中,5G+天基网络,有望开启通信新时代。为满足“距离拓展、全球随心通”,互联网、地面移动网、天基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5G+天基网络”的逐步融合,有望解决农村、山区、海岛、灾区等陆地通信不易覆盖的地区,以及远航飞机的互联网接入问题。
冯艳丽代表: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贡献航天智慧和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6所科技委常委冯艳丽在接受新华网连线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从事新材料研究的技术人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为她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冯艳丽指出,面对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科学技术是战胜疫情的利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既要不来、也买不来、更讨不来,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作为一名航天领域的基层代表,我要把报告精神带回单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坚定不移地完成好各项科研工作。
侯漫路代表:
关注智能制造 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三院111厂特种加工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侯漫路非常关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的话题,智能制造是当前全球新工业革命的重要趋势,也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突破的重要方向。她在信息化基础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建言献策。希望在信息化、自动化发展中,能够尽早统一标准实现设备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让信息化水平更高效,能够让更多制造业企业早日看到智能制造所带来的便捷和好处。
马杰代表:
用事业拓展技能人才发展空间
“技能人才也是人才,要多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总装厂要开展多方面培训,采取更多措施,充分调动技能人才积极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说,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空天防御事业研制生产单位,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以解决和突破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中的瓶颈问题为重点,强化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孵化培育,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
姜涛代表:
制造升级迫切需要新时代“大国工匠”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江南航天天马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姜涛聚焦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扶持问题。在他看来,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及各行业提供工具和装备的生产制造部门,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他行业。就目前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较于其他行业更为迫切。
胡胜云代表:
呼吁提高国企科技工作者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三江九部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指出,国企科技工作者目前面临两大成长成才困境,一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评价存在着“重论文、轻实效”的现象,二是随着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涌现,更丰厚的报酬导致部分科研人员、核心骨干向这些企业流动。
胡胜云认为,科技创新评价标准应更侧重于科技工作者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以价值为导向,抢占科技制高点,切实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还要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将其待遇与实际科技成效挂钩,来留住人才。”胡胜云希望,能以这些建议促进国家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和保障力度,通过科技人才的创新引领,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刘强委员:
加强城市道路检测预警降低塌陷率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道路塌陷事故不时发生,仅2019年,“管线事故”就收集到全国地下管线相关事故488起。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常委、型号技术负责人刘强经过实地调研,找到了导致城市道路塌陷事故的成因。他表示:“一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地质构造本身存在隐患导致道路塌陷事故,或因我国部分地区地面下方长期服役的供排水管线的‘跑冒滴漏’问题所引发的管线周边的空洞发育导致道路塌陷事故。”
另外,刘强认为,与我国的道路地下病害体,尤其是道路下方空洞巡检仍处于智能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有关。他分析称:“道路地下病害巡检面临如下问题:第一,缺乏全面的监管手段,缺少常态化的定期检测机制;第二,缺乏高效的巡检手段,无法高效、精准、快速响应事件;第三,缺乏大数据分析,缺少预警手段,无法预测塌陷事故发生。”
冯艳丽代表:
建议设立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冯艳丽表示,自己每天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疫情防控的进展情况,一个个“最美逆行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时刻感动着人们……
第三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把今年的建议转向了民生领域。为了高质量地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建议,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学习,初步形成了《关于将每年1月23日设立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日的建议》。她建议:将每年的1月23日设立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日。在这一天里开展与全民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的活动,提高人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END-
来源 ✎ 人民网、新华网、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编辑 ✎ 彤彤
校对 ✎ 簪子
监制 ✎ 郑贵来